【炭黑產業網】7 月 21 日消息,中國輪胎憑借價格優勢在西班牙市場迅速擴張,給當地傳統輪胎品牌帶來了不小的沖擊,同時歐盟的反傾銷調查也讓市場氛圍變得緊張。不僅如此,中國汽車在西班牙市場的份額也在逐步提升,這一趨勢已延伸至輪胎等相關行業。
在西班牙輪胎市場,以往長期由米其林、普利司通、德國馬牌等知名品牌占據主導地位。然而,中國輪胎品牌憑借價格低廉且質量可靠的優勢,逐漸在市場中站穩腳跟。數據顯示,去年西班牙個人消費市場的亞洲輪胎進口量增長了 17%,其中中國作為主要供應國,在 1340 萬進口單位中占比高達 77%,而該細分市場的整體銷量僅增長 2%,這一變化標志著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轉變。
據炭黑產業網了解,中國輪胎的大量涌入對傳統品牌的業績產生了直接影響。米其林西班牙和葡萄牙子公司去年的稅后利潤下降 17.9%,降至 1.914 億歐元,收入也略有下降,降至 31.37 億歐元,產量和出貨量也有小幅減少。該公司將此歸因于 “充滿反差與挑戰的環境”,并提及中國產輪胎的影響,但表示通過專注高附加值產品,確保了一定的營業額和利潤率。
日本的普利司通同樣受到影響,在需求放緩的背景下,其西班牙制造公司 2023 年的利潤下降 27%,降至 1880 萬歐元,收入減少 12%,還進行了裁員和工廠重組。固特異在西班牙市場的利潤也下降了 34%,收入減少 8%,不過德國大陸集團的利潤保持穩定,銷售額略有增長。
中國汽車在西班牙也占據了 5% 的市場份額,且這一影響延伸到了輪胎等行業分支。歐盟委員會兩個月前啟動了一項調查,以確定來自中國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是否獲得非法補貼,這是響應歐洲行業關于中國存在反競爭行為的投訴。西班牙輪胎經銷商和進口商協會認為,這項調查引發了 “監管不確定性的氛圍”,其執行秘書奧斯卡?布拉斯表示,進口商可能會提前訂貨以避免可能的關稅影響,這短期內可能導致亞洲進口量進一步上升。